
一、政策核心变化:居住时长成关键门槛
香港特区政府于2025年7月31日公布新规,彻底重构“本地生”资格认定标准,直接影响通过“高才通”等计划移民的家庭子女升学路径:
1. 新旧资格对比
(1) 旧政策:首次获发受养人签证时未满18岁即视为“本地生”,无需在港居住即可申请政府资助学额。
(2) 新政策(2027/28学年起):
①过渡期(2027/28学年):开课前1年内在港居住满1年;
②正式实施(2028/29学年起):开课前2年内在港居住满2年(每年离港≤90天)。
2. 两类学费标准

二、真实案例:
政策如何改变移民家庭的教育路径?
案例1:临时规划家庭,错失百万资助
张有钱(化名)2025年通过“高才通”计划获签,子女随行获受养人签证。原计划2027年直接申请香港大学医学系(政府资助学额约5万/年)。
新政影响:
(1) 因2025-2027年未在港居住,子女被划为第II类学生,需按非本地生标准缴费(18万/年)。
(2) 结果:5年课程多支出65万港币,且失去本地生优先录取资格。
案例2:提前规划家庭,锁定升学优势
李美丽(化名)2024年通过优才计划移民,2025年安排子女入读香港国际学校。2026年累计居住满1年,2027年以过渡期资格申请资助学额。
关键行动:
(1) 保留学校全日制在读证明及出入境记录;
(2) 2027年符合“1年居住”要求,仍按本地生标准入学。
三、政策背后的双面效应:公平与挑战并存
利好:杜绝“考试移民”,保护本地资源
(1) 堵塞漏洞:此前部分家庭仅“签证移民”,子女不在港生活却占用资助学额,新政要求实际居住贡献,确保公帑用于真正在港发展的家庭。
(2) 长期稳定:过渡期设计(1年→2年)给予缓冲,降低对已定居家庭的冲击。
挑战:新移民家庭成本激增
(1) 经济压力:非本地生学费约为本地生的3-4倍,医学、商科等热门专业差异更大。
(2) 规划复杂性:需严格记录居住时间(如离港超90天/年即失效),增加安排难度。

四、移民家庭行动指南:3步抢占先机
1. 立即核查时间线
(1) 若2027年升学:2026年10月前需在港居住满1年(过渡期);
(2) 若2028年及之后升学:需居住满2年,建议2026年起常住香港。
2. 必备证明文件
(1) 子女香港学校全日制在读证明(最优证据);
(2) 或付费申请出入境记录(需显示每年离港≤90天)。
3. 备选方案规划
(1) 考虑自资院校课程(如恒生大学、树仁大学),部分专业仍提供奖学金;
(2) 国际学校衔接海外大学,避免高额学费落差。
结语:政策本质是“筛选真正归属者”
香港通过居住要求将教育资源精准投放给为本地社会贡献力量的家庭。对移民家庭而言,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
“临时身份”享受教育红利时代终结,但深耕香港者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与资源支持。
正如教育局发言人强调:“真正有意来港发展的家庭,影响并不大”。
未来香港教育的价值,将更深刻地与“实际参与”绑定——这或许正是移民家庭与香港双赢的起点。
行动窗口期仅剩15个月2026年10月申请周期启动前,每一份在读证明与出入境记录,都是打开香港教育资源的钥匙。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5年7月31日发布公文